文.寧明靜(花蓮)
為了拉近彼此間的距離,慈濟志工時常以慈濟歌曲帶動團康,使得苦難人融合在天下一家親的溫暖中。(攝影/魏國林)
【前言】證嚴上人說:「歌曲如流水,能滋潤人心!弘揚佛法,語言很重要,用音樂也是一個好方法。」慈濟五十週年時,靜思人文出版了《慈濟歌曲50年》一書;每一首歌是一個因緣,也是近一甲子的慈濟歷史。
慈濟人常說,哪裡有苦難,哪裡就有慈濟的歌聲。訪貧過程中,為了拉近彼此間的距離,激勵受助者的生命鬥志,委員們經常帶動團康,以《人間有愛》、《一家人》等歌曲來撫慰人心。常感動得苦難人含著熱淚,跟著優美的旋律打著拍子,融合在天下一家親的溫暖中。有時,志工們也會即興編曲,為苦難之地帶來朝氣。
黃玉女(前右)是臺東第一顆慈濟種子。早年在臺東,她和先生王添丁校長(前左)一起拓荒,一步一腳印,帶出一生無量的慈濟善種子。(攝影/阮義忠)
一回,上人行腳到臺東,一心想幫師父扛重擔的慈濟委員王添丁校長座前發願:「師父,請放心,只要有我在,師父免煩惱!」這分堅定的虔誠願力,感動了當時隨師在側的臺北委員紀靜暘。她靈機一動,以兒歌《只要我長大》的旋律,改寫歌詞:師父師父真偉大,佛光照大家。為佛教為眾生,犧牲又奉獻。師父師父不用操心,如來家業我分擔,只要有我在,只要有我在!
◎慈濟世界 感恩人間
慈濟創立之初,精舍常住師父與老菩薩們,以每人每天多縫一雙嬰兒鞋,一個月可存七百二十元的方式累積濟貧基金。為了生活來源,常住師父們也承接過許多包括糊水泥袋、做蠟燭等手工;衣坊間除了製作常住僧服,也要縫製手套等。微暗的燈光下,他們埋首衣布,在一裁一剪中,裁出了慈濟世界;一針一線中,縫成感恩人間。
精舍常住師父與老菩薩們埋首衣布,在一裁一剪中,裁出了慈濟世界;一針一線中,縫成感恩人間。(攝影/黃錦益)
一次,作曲家郭孟雍老師聽到上人談起自己當年剛出家時,孤身一人,因為堅持不接受供養,也無任何經濟來源。然而,一心事佛的年輕上人,「堅其志,苦其心,勤其力」,毅然以燃臂方式供佛。當燃疤的傷口結痂挑起時,瞬間讓他痛徹心扉,上人曾身有所感地感慨道:「不只老病死是苦,連『生』也是苦,切身感受『膚』的力量。」
人生如蠟燭,必須點燃燭心,才能發揮良能;蠟燭有燃盡之時,人生亦有盡期,只要把握因緣,法性將永恆綿延。(攝影/楊舜斌)
感動莫名,郭孟雍當場以《靜思語》:「人生如蠟燭,必須點燃燭心,才能發揮良能;蠟燭有燃盡之時,人生亦有盡期,只要把握因緣,法性將永恆綿延。」為詞,譜寫心中的感恩《當一滴燭淚落下來》--
「人生如舞臺,凡事心存感恩、愛惜和滿足。一切因緣生、因緣聚、因緣成。人生如蠟燭,即使有心,也要點燃方能造福。當一滴燭淚落下來,生又何嘗生;當一滴燭淚落下來,死又何曾死。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,只要緣深,不怕緣來得遲。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,只要找到路,就不怕路遙遠。」
附註:慈濟基金會文史處賴睿伶主任,曾於三月二十五日慈善志業溫馨分享時,表示每一首慈濟歌都是用心血鋪出的人間路;有悲歡離合,有人間至情。因此,每週一慈善志業分享前,都將透過一首慈濟歌曲潤澤心靈,用歌曲走入慈濟的歷史,以音源話因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