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「無常」

0觀看次
A- A+

(撰文/思浩;攝影/吳華)

什麼是「無常」?「如果你只剩三天可活,你會做什麼?」美國有一部電影叫做「the bucket list」,翻譯成「願望清單」,意思是一個人在往生前,若仍有未完成的願望,應該將它列成清單,在往生前一一完成,讓生命沒有遺憾。

同樣的道理,若澈悟每一時刻都面臨「無常」,我們每天所做的事,不就是在成就「願望清單」上的內容嗎?因為每一個當下,都是在完成未成就之事。若能這樣,我們就能將生命活到最飽滿、最扎實,也最有價值;因為每天都在圓夢,時刻都是在成就。

但真實的我們,似乎不是如此;總以為還有明天,還有未來,還有時間。

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台灣,對無常的認知,通常都是從別人生命中看到的──國際間竄逃的難民、被天災肆虐的災民、貧窮困苦的貧民......我們從他們身上「知道了」無常,其實並沒有真正認識無常,是因為我們的生命與所看到的,兩者之間有著極大的落差。

這個落差,就是臺語所說的「靠勢」,也就是「仗勢」。

我們以為台灣局勢穩定,這些天災人禍縱然真實,但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;

我們以為台灣雖有貧窮,但多數人還是非常有福報,所以我們雖然「知」但還是無感。

這都是仗著「這件事不會發生」的錯覺,很自然地就不會有「無常觀」。所以我們縱使「知」道無常,但生活太平順而對其無感,也就沒有「識」,當然更別談「行」了。

然而這一波的新冠(武漢)肺炎,讓我們對「無常」有更深刻的體認,因為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中東戰火,或新聞播報中遠在天邊的災難。病毒無影無蹤,它要攻擊誰?影響力道有多大?我們都不知道。對於這微細又無所知的病毒,我們懼怕、恐慌了,因為沒有任何具體的「勢」可依靠。

但或許靠山不再,人們開始尋找突困的方法;靠著互助互信,共同認知到病毒,而有了安全防疫的共識,且共同落實戴口罩、勤洗手的行動,建立一個面對病毒的最佳防疫網,從而學習到面對災難要戒慎恐懼。

常說「是明天先到,還是無常先到?」這句話大家都聽過,會說也會背,但真的了解,真的入心嗎?「無常」不是在解釋事件為何突然無故發生,或對無法理解現象的抽象措辭。它是我們的老師,教導我們認清生命的目標,知道把握時間、善用生命;在生活上要謙卑尊敬、戒慎虔誠。我想這才是「無常」對我們真正的啟發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