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僧團的修行安住

0觀看次
A- A+

文.王瀅琇(高雄)

2024年3月9日,高雄區慈濟人花蓮精進研習課程,邀請常住師父分享靜思僧團的修行生活。(左起:德定師父、德和師父、德(耒英)師父,攝影/廖佳婷)

1966年,證嚴上人創立慈濟初期,只有五大長老弟子跟隨修行,依序分別為德慈、德昭、德融、德恩和德仰。時隔七、八年後,再收弟子德和,排行第七,至今已在靜思精舍修行近五十年。

2024年3月9日,高雄區慈濟人回到花蓮精進研習課程,請來德和師父、德定師父與大家話說靜思僧團的修行生活。

◎手工代工的日子

精舍早期生活困苦,除了要農耕,還做過二十一種手工代工;圖為棉紗手套。(攝影/黃錦益)

靜思精舍秉持不受供養,自力「耕」生,還要做慈善救濟。早期生活相當困苦,除了要農耕,還做過二十一種手工代工。

德和師父說起做棉紗手套的故事......

「棉紗手套成本較高,當時有會員看見師父生活困苦,會回來護持幫忙做手套。但是每個人做的品質不一樣,很多都沒通過交貨標準,到最後還要賠成本給人家,根本入不敷出。」後來不做棉紗手套,另開闢做薏豆粉維生。

常住師父與志工合力包裝薏仁粉。(攝影/黃錦益)

「薏豆粉內有糙米、薏仁,每一種都要經過爆米香的機器爆過。有一次機器故障,『砰』了很大一聲,我人往後跌倒,大家嚇到趕緊過來將我扶起。當時,只看得到兩顆眼珠子,因為我的臉被燻得黑麻麻......」幸好人沒事,雖然腳板被倒下的機器壓傷,也只用草藥抹一抹後繼續做,因為弟子不想讓上人擔心。

德和師父與師公印順導師,也有一段殊勝因緣。師公晚年在精舍住下,德和師父感謝有好因緣能照顧師公,也讓他從中體會到真正有德的修行人。

「那時陪師公在慈院住院一百多天,師公每天手抓一大把的藥,配著水喝下。可是永遠看到的是,師公都沒現出病苦相,感覺生病的是另一個人。這就是有德的修行人。」

◎一碗麵線

靜思精舍常住生活,德定師父(右)、德宴師父(左)於大寮烹煮午餐。(攝影/釋德宣)

德定師父於三十幾年前來到精舍修行,這當中發生了「一碗麵線」的故事,讓他永生難忘。

「德和師父是大寮的『總舖師』(臺語;大廚),我就是他的『水跤』(臺語;幫忙廚師切菜、上菜、洗碗等的助手)。」

一日,德定師父發現菜櫥裡有一碗微微發酸的麵線,於是請示德和師父該怎麼辦?

「拿去堆肥!」德和師父回道。

「一碗麵線」的故事,讓德定師父體會到弟子對上人的話奉為圭臬,所有師兄弟老實修行,言行如一。(攝影/廖佳婷)

當時,德定師父手上還忙著其他事,便先將麵線擱在水槽邊。沒想到,上人那天竟走了過來,看到麵線問道:「麵線怎麼放在這裡?」當下,德定師父嚇了一跳,沒想太多便答道:「師父,它酸掉了;和師父說拿去堆肥。」

上人輕輕說:「佛觀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。怎麼可以丟掉?用水再煮過就可以吃了。」上人的言行,讓德定師父由衷感佩,也心生懺悔,因為自己的心直口快供出德和師父。

意想不到的是,當德定師父忙完執事,準備向德和師父「自首」時,卻見德和師父早已將麵線重新煮過並吃了起來。「那一刻,我感動到眼淚都要掉下來了。」弟子對上人的話奉為圭臬,所有師兄弟老實修行,言行如一。

◎烤番薯的故事

早期的靜思精舍大寮,簡單的爐灶即能料理每日三餐。(攝影/黃錦益)

在精舍仍使用灶臺煮吃食的年代,執事大寮的德定師父,常會利用灶火餘溫烤番薯。德定師父回憶:「每當撥開烤好的番薯,冒著煙的番薯香噴噴的,我們就覺得很幸福。」精舍的修行生活是如此困苦,烤番薯是師父們的小確幸。

既然如此幸福,「是不是也該給上人吃烤番薯?」德定師父想著,將吃烤番薯的幸福,呈給最敬愛的上人。

當時,上人的餐食皆由可愛的德恩師父負責,但德定師父決心要和師兄拚一下。「我邊烤番薯,邊往上人的書房方向看,知道恩師父還沒來,趕緊將烤好的番薯搵在口袋,跑去敲上人的書房門。」

靜思僧團一路走來自律與刻苦;如今,靜思家風依舊,在人間弘法利生。(攝影/黃錦益)

進門後,上人問他何事?「師父,這剛烤好的番薯,給您吃!」上人指著書桌說:「放這裡。」跪著的德定師父心裡一陣喜悅,一路歡喜地回來。

不久,見到德恩師父端著點心進書房,又立刻端著點心出來,口中嘟噥著:「不知道是誰,把烤番薯拿給上人也不說......」德定師父自知理虧,前去負荊請罪,撒著嬌逗弄師兄,最後師兄弟兩人笑開了,因為知道大家都是一片孝心。

聽著德和師父與德定師父過往的修行點滴,得知靜思僧團一路走來的自律與刻苦,怎能不感佩?如今,慈濟靜思僧團已有二百多人,靜思家風依舊,在人間弘法利生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