恭敬惠義

0觀看次
A- A+

古代賢者待人處事能時時以「恭敬惠義」(注)為原則,這是很好的模範;我們在社會上做人做事,若能不離這四項原則,生活必能和諧圓滿。

──摘錄自證嚴上人開示

【注】子謂子產:「有君子之道四焉。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養民也惠,其使民也義。」(孔子說鄭國大夫子產有四種德行符合君子之道──為人謙恭明禮,為政慎重勤勉,能為民眾謀福,並以仁義待民。)

讓賢天下

有一天清晨,枝頭上的鳥叫聲,使證嚴上人想起一則君王讓賢的故事,值得效法──
古代仁君帝堯,施行德政治理天下,使人民過著和樂的生活。有一天,他想將天下讓給許由──一位具有智慧與才幹的賢臣。

為了怕許由不接受,他就先說了一段話:「在陽光明亮,月光皎潔的時候,既然有了太陽和月亮,又何需一隻小小的螢火蟲?既然有了露水和雨水,樹木就不需要人工澆水。現在我的體力與智力,就如螢火蟲般的微弱,而你的智慧和才幹,就如太陽、月亮般的清朗、明亮,我應該將天下交給你,希望你能接受。」

許由回答:「一隻麻雀,只需棲於小樹枝上,就安穩無憂;一隻小老鼠口渴,到溪邊最多也只能喝滿一小肚子的水。我的才智就像小麻雀一般小;我的需求就像小老鼠一樣,只有一個知足的念頭;這樣我覺得逍遙自在。天下之事你已經治理得這麼好,君主之名你已實至名歸,現在將君位送給我,只不過是送一個『虛名』,我不能接受。」

過去的古德賢人想讓賢天下,而今人卻為一己的小名、小利而紛爭不已。佛陀教我們要有知足的心態,衡量自己的體力和智慧,不受虛名。

我們是佛弟子,當然要像許由一樣知足少欲,也應有佛陀知處非處的智力。現在正是需要一股清流般的智慧,也是需要發揮功能之時,千萬不可將寶貴的人生智慧功能浪費在彼此爭執的日子中。

(整理/釋德懋;攝影/古亭河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