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.陳秀嫚 | 整理.編輯組
德格師父與慈青有著深厚的緣分,直到現在仍然持續陪伴。(2023/12/26攝影/鄭春金)
出家之前,我曾承擔教聯會幹部,參與第一屆慈青生活營,從此與慈青結下深厚的緣分;也一路陪伴慈青,直到現在仍然持續陪伴。
二十年前,因為參加新加坡牛車水靜思堂舉辦的「靜思語教學研討會」的因緣,感動之下而發願成為上人的弟子。是上人啟發了我心中的愛,啟發了我的良能,我告訴自己,我要跟隨上人走慈濟的菩薩道。
◎海外弟子精舍修行第一人
德格師父期許慈青學子,要謹記慈濟一路的篳路藍縷,以及那分的克難精神。(攝影/鄭春金)
進慈濟後,可說是滿身的「慈濟細胞」,在新加坡做慈濟做得滿心法喜,卻從未想過要出家修行。究竟是什麼因緣,讓我毅然回到花蓮,成為海外第一位回到精舍修行的弟子?
記得當時慈濟將要四十年周年,有一次我聽到上人開示,表示自己的擔子重。聽到這句話,讓我感觸良多,作為上人的弟子,應該分擔上人的負擔,於是我便和母親說:「如果有一天您往生之後,我想要到花蓮去跟隨證嚴法師修行。」
母親回答我:「證嚴法師非常的偉大,如果你有因緣可以跟隨上人修行,那是你的福報。」
海外慈青幹部營結束前,德格師父分送結緣品,為學員們祝福。(2023/12/29;攝影/鄭春金)
母親往生後,我毅然決定回花蓮。由於當時海外從未有人回花蓮修行,因此心中不確定上人是否會收海外的弟子?在向上人拜年時,我向上人提出出家的請求。
上人問:「你要回來修行,家人同意嗎?」
我說:「我父母已經不在了,我的家人不會反對。」
上人接著說:「那你就趕快回來!」
上人的欣然同意,讓我非常驚訝。回想當時,心中真的有種難以言喻的喜悅,回到新加坡,我立即遞上辭呈,一個月後回到花蓮開始修行的生活。
◎精舍修行的考驗
「2023年Life Maker大專青年營」於高雄靜思堂熱鬧登場。在「支援前線」遊戲中,德格師父細心觀察年輕人如何發揮創意。(2023/7/21;攝影/江俊輝)
精舍修行生活中,每一項執事都要學習與適應。然而,我在家裡從未做過家事,要如何克服精舍修行的種種考驗?
我來自新加坡,語言是我首先要克服的。有時候精舍師父講臺語聽不懂時,只好請師父再講一遍。精舍執事,也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。
「要跟隨上人修行,就必須要接受考驗,不會的一定要學到會。」例如,早期精舍都是用木材起火。這些木材是從工地回收的棧板,因為有鐵釘,必須把鐵釘敲下來,把木材曬乾後,再劈成一塊塊,疊得整整齊齊,這都要費很大的功夫。
2023年慈青暑期營隊「溯源。青履行」,全台慈青返回花東溯本探源。德格師父與學員話家常,關心其在校學習狀況。(2023/07/14;攝影/柏傳琦)
那時候真的很克難克儉,上人教我們的就是要廢物利用;我們回收收據邊緣的紙屑來起火,所以輪到大寮執事時,經常二點半就要起身,否則時間可能就會來不及了。
由於需要適應及面對的考驗不勝枚舉,也在修行過程中,體證上人所說,「法」是做出來的,並從學習中調整自己的心境。
◎出家與願力
德格師父(左)、德諦師父(右)帶領慈青學子向佛菩薩行三問訊禮。(攝影/柏傳琦)
於精舍近住兩年後,我與其他十四位近住女向上人請求出家。上人問:「為什麼想要出家?」
我告訴上人,希望把佛教帶到海外,希望去弘法,希望全世界的每個地方、每個人都能聽到上人的法。」
上人說:「要弘法要有德,你要好好的在精舍修行,要修心養德。修心養德,就是要從很謙卑的心去學習,好好的在精舍修行,總有一天因緣會成熟。」
上人常說,得者,德也。全球那麼多國家有慈濟人,都是因為上人的德;而海外慈濟人想回來見上人,也是因為上人的德行感召。上人念茲在茲的,無非是希望弟子能從付出中去累功積德。
◎要不要回家?
慈青們在德格師父(左)、德諦師父(右)的帶領下,體驗當時上人到花蓮慈院工地巡視步行的「師公路」。(2023/7/17;攝影/柏傳琦)
記得在精舍修行的第一年,不小心讓自己受傷了,我想回家調養身體後再回來。但,上人卻要我留在精舍調養,免得家人擔心。當時上人想到的是我的家人,而我卻只想到自己,沒有想到家人會不捨。我也從這一次的經驗,看見上人的智慧。
以往,總以為出家就是辭親割愛,不能再回到俗家。在我出家後那一年,因公事到新加坡開會,上人卻要我回家走走。上人說:「路途遙遠,你是否可以回家去走走?讓你的家人看看,讓他們安心。」當下,我看到的是上人的慈悲。
◎貼身,還是貼心?
德格師父教大家行問訊禮、打毘盧手印。(攝影/詹進德)
許多人以為,在精舍就能天天見到上人,事實並非如此。以前,我們真正能夠看到上人,就是早課上人開示、志工早會,以及早齋與午齋的時間,其他時間,我們都在自己的執事與自修上。後來,慈濟志業體越來越大,關心的國家越來越多,尤其災難不斷發生,上人也變得非常地忙碌。到了前幾年,先是志工早會改為一周兩天,近兩年,上人連早齋、午齋也沒有出來用餐了......
「聚・微光」慈青輔導員研習營,學員與德格師父飲一杯智慧的水,分組討論各個不同團隊所面臨的問題。(2023/4/29;攝影/林瀧誌)
上人說,他要貼心的弟子,不是貼在他的身邊。作為弟子的我們,要時時告訴自己,要做上人所要做的事,愛上人所要愛的人,落實上人的教法。
法入心、法入行。心中有上人,將上人的法髓入心,讓慧命成長;將法髓帶到來生,才有辦法真正的生生世世跟隨上人。
【2023.12.26,彰化靜思堂「海外慈青幹部精進研習營暨全球慈青年會」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