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回來的孩子 生生世世愛慈濟

0觀看次
A- A+

文.張淑宜

人生四苦,紀懿倫在高中便見識了「生、老、病」,而自己也親身面臨了「無常」的到來。(攝影/留榮松)

三十六歲的紀懿倫生在一個慈濟家庭,外公外婆和爸媽皆為慈誠委員;她從小參與各種慈濟活動,因此慈濟的人文理念深植於心。然而,孩子的心思總是多變,經歷多次的承諾與發願,直到一場病痛,讓她感受到生死交關的無常,因此決定參與培訓,正式成為「慈三代」。

◎用心教化 以慈悲心對待每一個人

紀懿倫的慈濟因緣,源於媽媽胡毓茹。胡毓茹於1990年遇見慈濟,兩年後開始參與募款,直到1996年培訓成為委員。紀懿倫五歲時,胡毓茹帶著她到臺中民權舊會所,上人看到她歡喜地說:「又一個古錐的(臺語,可愛之意。)來啊。」

紀懿倫(前排左一)國中、高中時參與慈少,一路慈少班和慈青社的因緣從未間斷,高中三年的暑假也都回花蓮參加慈濟醫院的高中志工隊。(攝影/留榮松)

當紀懿倫國小四年級參加學佛營回到家後說:「我長大後要幫師公上人救人。」升上高中後,她發心要茹素護生,並連續三年參加慈濟醫院醫療志工高中隊。第一次分派病房區時,發現與自己同齡的癌末病患,內心小小的衝擊卻稍縱即逝;第二年來到小兒科,抱怨小孩子太吵;第三年在神經外科,看到絕大部分都是經歷老、病的長者,「阿公阿媽、爸爸媽媽以後也將衰老,記得要用慈悲心對待每一個人。」胡毓茹用心教化著一日日成長的紀懿倫。

◎一場病痛 了悟生命無常

慈濟志工常說「見苦知福」,就是要即時行善造福。「因為自己太年輕、太幸福,看到別人的苦,也知道自己的福,卻難刻心頭,遲遲沒能踏入培訓。」直到2021年底,紀懿倫罹癌,這才切身感受何謂無常。

紀懿倫分享自己生病後更了解病人的心情,她希望未來有機會當醫療志工,把自己生病的心情和別人分享,互相陪伴。(攝影/童安慶)

經過手術、放射線治療與電療,任何一項癌症的磨難都少不了。埋設人工血管的傷口更是反覆裂開,一個月間進出醫院數十次;而化療時強烈嘔吐的副作用,讓紀懿倫覺得自己彷彿是餓鬼道眾生,任何食物吃進肚,馬上反胃吐出。痛苦難耐之餘,她的內心不免吶喊:「老天為什麼要讓我這麼辛苦?」

紀懿倫第一次化療時,因太緊張喘不過氣而昏厥,深刻體會「生命就在呼吸間」,也奠下日後決心報名培訓的心願。從小在佛法的耳濡目染下,雖稱不上修行,但上人的法卻讓她轉心念,對逆境心存感恩,而不是充滿怨恨,讓自己更加痛苦。

2023年7月中區舉辦《無量義 法髓頌》經藏演繹,紀懿倫(左二)參與音控團隊,一路隨著演繹彩排,用心體會各段經文的意涵,期許自己能「以佛心為己心,以師志為己志」。(攝影/章丞儀)

臺中慈濟醫院如同家一般,紀懿倫將病體交給專業,配合醫護積極治療。在穩定的療程中,她獨自一人到醫院做化療,只為成就媽媽繁忙的職志工作。

2023年十月的經藏演繹,紀懿倫因為健康因素無法實地走位,於是她承擔起音控勤務,靜心體會經文的深刻意涵,期許自己佛心師志,聞法隨心自在,隨機應化,一步一腳印,努力地將愛傳出去。

◎做孩子的模 努力把孩子愛回來

紀秋旭(右)認為,一個人的信仰很重要,是人生方向的指引,鼓勵女兒紀懿倫(中)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完成培訓,在慈濟道上一定會有收獲,路也會越走越寬廣。(攝影/章宏達)

公務體系的金飯碗,不保證平順的人生⋯⋯胡毓茹經歷工作、財務及婚姻、親子的考驗;當人生跌落谷底的迷茫失落,她想起上人曾說過:「要轉念,人生沒有走不過的路。」於是,她勇敢面對人生的功課與難題,將佛法落實家庭中,她說:「是慈濟讓我救回一個完整的家庭。」

因為把「孩子愛回來」,胡毓茹至宗教處任職時,紀懿倫姊弟倆聯手照顧因病手術的阿嬤;陪伴不慎從環保車上摔落,兩手骨折的父親看診及換藥,絲毫不讓家人操心。

「因為愛,永遠永遠堅定那一念心。」胡毓茹發願不僅生生世世跟隨上人,更要生生世世孝順上人。三代同堂,同師、同志、同行菩薩道。

紀懿倫(前左四)受證後將承擔音控團隊,組隊們歡迎她加入慈濟這個大家庭,一同走入社區為人群服務。(攝影/留榮松)

【2024.01.18 臺中溫馨座談】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